题目:简述朱熹心性论。
喵查答案:(1)中和之道①朱子认为于静中体验未发只是尽了中道,而对于和道则言有未至。因此他要求通过理会的方法去认识万物之理,在曲成中节中践履和道。
②朱熹认为,未发之中为性,是心之体;已发为情,是心之用;心主性情,贯通于已发未发之间。因此,要通达已发未发之旨、中和之道,心必以敬主性情,在日用处省察推明,这就是用敬、致知的为学功夫。
(2)朱子论“性”:继善成性、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
①“性”的多重含义
A.天命之性、本然之性,是人物得之于天命而禀受在己之“德”,因为天地之理相通,所以也称为理性;
B.气质之性,相对于天命之性,并非别有一性,不过是从气质之禀受而言,指理气一体浑成而在人物之性。
②“继善”与“成性”的区别与联系
“继之者善”是一个公共底,不从人物的私禀而言;“成之者性”则与此对言,是生物得来,人物所禀,自家得来的道理,因其在人生且与气质浑成一体,故谓之性。
③“天命之性”与“气质之性”的区别与联系
A.理与气本不相杂,但从理气浑成一体言之,则可以“杂”言理气共成一物。
B.本然之性即在气质之性中,气质之性不得别为一性。这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贯通处。
C.天命之性无有不善,气质之性有善有恶;人物既生来已具气质,因此亦必天生即有善有恶,而无有不善的天命之性则是一超越的存在者。
D.朱子进一步认为仁、义、礼、智之性体,因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情用而发见于外。由未发之性体到已发之情用,朱子特重发明“心主性情”之道。
(3)朱子论“心”:心与理一,心主性情
①“心”
朱子认为,人之身体与感官都流之于心,“心是神明之舍,为一身之主宰”。对人自身来说,心是人主宰自身的所以者,最有高度的自主、自由。
②心与理一
A.前提条件
心与理一的前提条件是“解蔽”、“涤除玄鉴”,而蔽心之“尘垢”主要是指“人欲”。朱子教诲人要“明天理,灭人欲”。因此朱子也特别强调“精一执中”的操存涵养功夫。
B.内涵
朱子认为“心与理一”,但并不认为心即是理;心性就其合处而言“固只一理”,但分析开来,心是心,性是性。“心有善恶,性无不善”;性只是理,情是已发之用。性为体,情为用,“心统性情”而主其体用。
③心主性情
A.“主”字更凸现了本心之全体作用,把心体的知觉能动及自由主宰的特征彰显出来。
B.从仁性的角度来说,朱子认为仁是“心之德,爱之理”。因此仁既为未发之中体,亦为发而皆中节的和理。